友谊县人民政府>走进友谊>友谊历史

扎根建设北大荒无悔年华五十载

发布日期: 2019-08-22 00:00  

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县)召开的“纪念山东支边青年建设友谊农场50周年”大会上,我代表参加纪念活动的支边老人讲话,心情非常激动,真是感慨万千。因为在50年前的今天,也是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山东支边青年表达心愿。

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垦荒战士,已经年老体衰。有的同志因身患疾病,不能单独来参加活动,就让儿女们陪伴到会场,大家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回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8年,黑龙江省转业官兵到山东省动员年轻人,去开发建设北大荒。我们齐鲁大地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了故乡,先到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基本完工后又转到北京新火车站施工。现在当我听到或看到人民大会堂,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那里曾流淌过我的劳动汗水。

我们是黑龙江省农垦建设兵团1958年支边青年,为部队编制,于1959年来到友谊农场,从此便扎根在北大荒。

1958年3月15日下午两点钟,是个不平常的时刻。敬爱的周总理满面笑容地朝着我们走来,到工地进行视察慰问,大家深受鼓舞,特别兴奋。更令人难忘的是1959年“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们接到通知,毛泽东主席要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人民群众。我们早晨四点钟就来到天安门前,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见毛主席。那激动的时刻来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人们招手致意,并做了简短的讲话。这是我一生最快乐美好的记忆。我那里就下定决心,无论到哪里都要好好的工作。

1959年5月6日,友谊农场的领导来北京接我们,5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迎送大会,农场刘场长诚恳而又风趣地说:“同志们,我是来接你们的,不要听别人说北大荒到冬天的时候天气冻人,耳朵一冻就掉下来了,你们看,我的耳朵不是长得很好吗?你们去东北,不要害怕放心去吧!”当时,我在大会上代表全体支边青年表决心:“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分配,不怕苦,不怕累,去建设北大荒。”5月8日,我们离开了首都北京,乘专列奔赴祖国东北边陲,于5月11日来到了友谊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时我们还是20来岁的小青年,一个个朝气蓬勃,干啥活儿都不打怵。落脚后,多数人分配在场直各单位,少数人分到了三分场和五分场。当时友谊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可是大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也没有当逃兵的。在那个年代里,没有星期日礼拜天,有时还要连轴转。人们的眼睛熬红了,有的还变成了蓝色。特别是在分场和生产队的同志,工作生活更是辛苦。夏天头顶烈日,遭风吹雨淋,蚊虫叮咬,忙碌在田野里。冬天冒着大烟炮,在冰天雪地里挖壕沟,手冻得像馒头,脚冻成了疮,但是毅然不下火线。当时友谊的居住环境很差,几乎都是茅草房、大宿舍、对面炕。分配到建筑工程队的几十名男青年,在队长许敬义、主任吴吉星的带领下,开始建设家园,改变面貌。他们两手打出了血泡,磨成了老茧,用一砖一瓦,盖起了几十万平方米的民房、医院、车站,为友谊人民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这些支边青年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做出奉献。女拖拉机手王俊凤成为农业生产的劳动模范,多次出席管局、总局劳模大会,被誉为垦荒英雄。王桂珍同志也被评为合江地区劳动模范。在工业方面,有优秀标兵、出席农垦总局的英模宁方贵。还有许多同志被授予先进生产者、五好之人、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最让人感怀的是卢德然和王吉书两名同志,为了友谊的电力事业,献出了三十几岁的宝贵生命。我们没有也不能忘记在北大荒牺牲的战友。

50年前的友谊农场,地广人稀,一片荒凉景象。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我们战胜了种种困难,开创了北大荒的新天地。我们不是为生活所迫来这里度日,而是听从党的召唤,自愿为国家做奉献。我们虽然遭受种种磨难,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无怨无悔。看到当年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并产生出五分场二队这个中国农业现代化窗口基地,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

我们这些支边青年,从当初的300多人,现在只剩下200来人了。当年的大姑娘和小伙子,如今已是古稀之人。生命是可贵的,也应该是美好的。虽然我们在北大荒吃了很多苦,也遭受到挫折,但是我们坚强地走过来了。想到我们用昔日的苦换来今日的甜,我们的心就年轻了许多,我们的情也就永远相随。愿我们晚年生活过得精彩开心,做一个有活力的新时代健康老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作者系1958年山东支边青年,1959年来到友谊农场。历任农工,农场机械厂车工,面粉厂划价员,友谊镇街道办工作人员,中共学员。1968年任教师,多次被评为五好工人和优秀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