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人民政府>走进友谊>友谊历史

开荒建场中的小故事

发布日期: 2020-12-30 10:32  

在一九五五年友谊农场开荒建场中,我经历过的、知道的一些事,回忆起来还觉得可以品味思索,留给后人,很有意义,叙述如下。

荒原“小图书馆”

19553月末,友谊农场五分场十一队(现在的二队)38名职工进驻开荒作业站。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文化生活更是啥也没有,报纸、广播都没有。我是团支部书记,同支委杨贤斌(北农大刚毕业,担任农业技术员),罗景城(拖拉机车长)商量,把全队27名团员进荒原时带的书刊和学过的讲义等,集中起来,登记造册,用装运农机具的木箱子作书柜,摆放出来,供大家阅读学习,由团员轮流管理。开会一说,大家都赞成,当天就把这件事办成了,皆大欢喜,效果很好。

成功源于小事,此事被新华社记者马新仁反映到黑龙江团省委,团省委向全省通报表扬了这件事。

买两个菜

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一任场长李直,是位高干。当年开荒当年播种人手十分紧缺,他身穿工作服经常劳动在工人作业现场。播种时,他开车送种子送肥料。吃饭同工人一起排队。

有一天中午他要买两个菜,炊事员黄金禄不卖给他,还说:“你场长就特殊吃两个菜?”旁边的人说:“场长来客人啦!”才卖给两个菜。可见当年干群平等,同甘共苦,心贴在一起。

开荒头半个月,开荒竞赛流动红旗被四分场获得,李直场长很着急,晚上开了半个小时动员会,决心下半个月要一定保质保量夺取开荒流动红旗。会后各队机车组织的全体职工都动了起来,认真负责,开荒质量好,效率高,进度快。农具手的手都肿了(主要是用手拽堵塞大犁的塔头、柳毛子造成的),终于夺得了流动红旗,得到总场领导和专家们的称赞。《人民日报》、新华社、《黑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记者纷纷前来采访。

送夜班饭

朱文熹同志是友谊农场五分场第十一生产队(现在的二队)第一任队长,是一位县团级干部。全队38名职工,开荒时人手十分紧张,他经常夜间为各机车组送饭、送水,同职工吃住在一起,干群关系十分密切。

送夜班饭是个苦差事。挑着水挑着饭,在荒地上和翻过的垡片地上,深一脚、浅一脚,非常累,白天还要坚持工作。职工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同我们同甘共苦,深得人心,所以吃好吃坏再苦再累都没有怨言。吃苦是最好的老师,不用说话就可以说服人。

机车发动不着

19555月,刚开始开荒,烧过的荒原上灰特别大。C8027号拖拉机夜班作业完,早晨照例进行双班保养,经保养检查,机车一切正常。白班的人要启动车去开荒,经几次启动,就是不着火,重新检查油路、电路、空气滤清器等都正常。后来找C8028号车车长罗景城,他是老拖拉机手,有经验。他全面看了一下说:“其它都正常,可能油箱盖通气孔堵了。”检查一看确实被灰堵死了。扭下油箱盖,经清洗,孔通了,机车一下就启动着了。

给人一个启发,实践是个伟大的学校,实践出真知。

跑遍所有地号

友谊农场第一任副场长兼总农艺师王正林同志,来友谊之前是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他平易近人,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工作过细十分感人。

开荒当年他到过所有的地号,去过每个机车组,100多个开荒机车组的职工都和他见过面。还十分关心群众,爱护干部。

苏联专家回国后,场部专家住的小楼,理应安排场级领导住。他主持开会研究,提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是双职工,困难多,就安排给刘信忠等技术人员住。他对干部的缺点毛病,总是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干部都很佩服他,他的事迹很多,很感人。

找犁刀

19556月,开荒的一天晚上,下起大暴雨,友谊五分场十一队C8027号机车组,从田间回作业站,一看犁刀少了一个。

车长和农具手,冒着大雨,顺着机车走过的路线,摸黑找犁刀。当找到犁刀,回到作业站时,天已经快亮了。满身泥水,十分疲劳的机务工人,就像马上躺下睡觉。

坐北向南,警告处分

友谊农场的总场部、分场部是和开荒同步进行建设的,是苏联专家规划设计的,五个分场办公室的正门,都面向总场部。

建设过程中,唯独一分场场长夏琳同志(延安鲁艺学院毕业,高干。)考虑,寒冷地区房子坐北朝南比较好,也符合群众心意,就决定将坐西向东的设计调正为坐北向南。领导们都忙于开荒,当发现时已成事实,不能推到重来。群众反映说:“这才是我们的好场长,实事求是,不教条。”可专家的设计,怎么能擅自更改?后来总场只好给夏琳同志一个行政警告处分了事。

苗靶土豆灭草

19555月在开荒的同时,我们队选择榛柴岗高包地栽种了两晌土豆。没有人力去除草,土豆秧子特别茂盛。苏联专家斯旦考说:“可以用丁齿耙,耕一下。”他有这方面经验,可是我们中国没有听说过这个办法,从队长到职工都觉得不可思议。队长说:“专家有经验就试一下吧。”

发动拖拉机,联接上了丁齿耙,到土豆地就耙上了。驾驶员不敢回头看,灭草把土豆秧子耙的东倒西歪,还掉下来不少。专家说:“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事后职工议论啥的都有,“真新鲜,土豆也能用丁齿耙\u2026\u2026”一个星期过后,到地里一看大变样了。草很少,土豆比靶前还新鲜。以后谁也没有管它,九月份起土豆,长的又大有光滑,大丰收了。

这一实践经验,为后来大豆、玉米等作物苗耙打下一个思想基础。关键是要掌握好时机,耙齿要向后倾斜。                                                                        

开荒中第一对结婚人

1955629日,友谊农场五分场召开完成开荒任务祝捷大会,向党的生日­­——“七·一”献礼。会上宣布16位同志为开荒先进生产者,18位同志由农具手提升为驾驶员,其中郝焕文就是一个,后来他成为全国劳模。三个车组为总场开荒先进机车组。有我所在的C8027号机车组。

祝捷大会当天,十一队和十二队领导朱文熹、宋波为十一队唯一的一个姑娘,共青团员白桂芝与十二队开荒先进生产者共产党员王龙德举行婚礼。这是友谊开荒建场中,在草原上第一对结婚的恋人。

晚饭后,王龙德开拖拉机到十一队接新娘子白桂芝。我是团支部书记,同队长、支委等步行去送新娘子。晚上在十二队草棚房里挂上毛主席像举行婚礼。新郎新娘先向毛主席像敬礼,然后主婚人宋波致词,证婚人朱文熹致词,接着让大家献词。我代表十一队全体团员献词:“草原情人红花绿叶,革命伴侣芬芳花果。”晚会开始,大家唱歌、谈笑,让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u2026\u2026

快到晚上10点了,让新郎新娘入洞房。洞房是在草棚房一角间壁的一个小屋,搭的木板床,两个人的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成家了。

                                                                                                                                刘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