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07-04-26 09:35 来源:

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兴场、强县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为此,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0,728万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年均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1万元,年均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44,218万元,年均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30,159万元,年均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9,637元,比“九五”时期增长84.9%,年均增长13.1%;县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9,039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9.1%。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6,351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57.4%,年均增长9.5%。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135万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大麦、水稻、大豆等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油料、甜菜等经济作物比重有所增大。畜牧业快速发展,北大荒白鹅、朗德鹅、肉牛养殖业发展迅猛,正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庆丰乡华兴村被确定为全国精准农业示范窗口单位。

(三)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地方工业各项指标均实现了高位增长,是建县以来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五年。200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56,013万元,增加值达到9,85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856万元,利税达到5,4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7%、73.8%、73.7%和2.2倍。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家增加到37家,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43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56.1%,其中,县属8,324万元,增长39%。个体私营业户和从业人员都比“十五”期间明显增加。

(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

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年完成69,039万元。建设完成了通乡公路28.875公里、通村路64.7公里。富密路友谊段33公里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累计投资6,126万元,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年用电消耗达到8,000万千瓦时。投入建设资金3亿元,开发城镇建筑总面积34万平方米,占现有总面积的43%。实施了街道、人行道硬化,公园、客运站改造,百兴社区给水和城镇绿化、美化、亮化等一系列民心工程,人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小而洁、小而美、小而特”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粗具规模。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工作出现新局面

先后实施和推进了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精简了机构,整合了资源。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2005年,进出口总额实现566万美元,引进利用外资额完成53万美元。财税工作出现新局面。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12,612万元,年均增长20.5%。工商税收实现2,632万元,年均增长15.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77,561万元增加到214,961万元,年均增长95%。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期的38%提高到45%。“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效显著,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青壮年文盲率、中小学生辍学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之内。城镇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立健全了突发性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人口结构日趋优化,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等两项指标在全国领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u2030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均得到了新的加强。

(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15元增加到6,104元,年均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86元增加到5,542元。全县低保覆盖面达到100%,人均低保补差标准达到65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2平方米扩大到17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3%以下,再就业率达到84%以上。

(八)保持了社会基本稳定

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安友谊活动,加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侦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积极稳妥地处理信访案件,信访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优胜单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全面推进了“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维护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发展形势分析

国内外环境较为有利,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资源、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更快发展。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都是我县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内部条件进一步改善优化,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发展羽翼初丰,为今后五年加快发展,提高经济总量打下物质基础。基本完成了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投资政策不断优化。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县上下“富民、兴场、强县”的信心强、劲头足,形成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县场局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县“十一五”期间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业立县财源建设大项目较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较弱,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偏低。三是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四是经济发展的资金、运力瓶颈制约作用仍比较突出。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二)发展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加快建设经济强县,努力打造环境最优县、生态最优县,全力建设文化名县、文物名县、旅游名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新兴第三产业,全面推进招商强县、合作强县、科技强县、兴城强县“四大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发展主要目标

1、经济强县目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亿元左右(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亿元左右、12.4亿元左右和4.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9%、23%和9%左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左右,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9.2:51.7:19.1。县属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73.8%。地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6.7%,年均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0万美元,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其中县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招商引资五年累计达到20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一番。本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比“十五”末期翻一番。

2、环境最优县目标:交通瓶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群众的出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3平方米。物价涨幅控制在全省宏观调控幅度以内。信访形势明显好转,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下降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步入省级平安县行列。

3、生态最优县目标:建设原生态湿地保护区一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高于国家二类标准天数超过310天。城市废水处理率达到7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u2030以下。

4、文化名县目标:发扬和创新北大荒精神,深入挖掘十万官兵拓荒、数万知青下乡的文化底蕴,丰富友谊的文化内涵。友谊镇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5个,乡镇文化站达到10个。着手建设文化馆、文化广场、体育场、体育馆等群众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省级示范学校一所。

5、文物名县目标:加快对文物的发掘与考证,完成大遗址(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工作,加快文物展览馆建设,加强境内现有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保护、爱护文物意识,文物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6、旅游名县目标:强力推进以凤林古城为依托的古迹文化游,以庆丰乡、兴盛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以成富朝鲜族乡为依托的民族风情游,以七星河湿地为依托的湿地风光生态游,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目标:在县场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把2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符合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到2015年完成全部新农村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把我县建成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力争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三、“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战略重点

(一)认真解决“三农”问题,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帮促建、以点带面”的方针,县、场合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种植业结构,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化农产品结构,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高产、高效作物种植比例要逐年提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林牧渔产业中,优先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5个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大棚薄膜、蔬菜种苗、牧草、红玫瑰、北药等农业新产品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和星火示范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以庆丰乡华兴村精准农业为示范,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力争达到98%。

2、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37.8万亩,粮豆总产保持在30万吨以上。抓好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种植基地落实,为壮大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麦类、水稻、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35万亩、20万亩和24万亩。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作物,紫花苜蓿草、南瓜、银杏、红玫瑰等绿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7.8万亩。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抓好以肉牛、大鹅、生猪、朗德鹅、獭兔、梅花鹿为主的养殖和加工。实施畜牧产业的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北大荒牛业”为龙头,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业。以“北大荒鹅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大鹅产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3、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多方投入”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公共基础设施、功能布局、道路体系、住宅形态等多方面入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起,抓好试点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有27个村达到建设标准。到2015年,力争把我县6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公路状况。拟建设通村公路26条,建设里程为166公里,总投资6,600万元。争取到2010年,一部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达到硬化。发展农村通信,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加强防汛体系建设,城乡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防疫为主的县乡村三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防控能力。推进新型的农业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绿色食品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面形成比较完善、新型高效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为农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着眼于提高竞争力,精心打造地方工业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有利契机,继续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精心打造地方工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八条产业链。一是以大麦种植业为基础的大麦芽、麦芽茶、啤酒生产产业链;二是以小麦种植为基础的系列面粉、方便面、小麦胚油加工产业链;三是以水稻种植业为基础的精制米、米糠、米糠油、谷维素、谷甾醇生产加工产业链;四是以玉米种植业为基础的玉米淀粉、玉米变性淀粉、酒精、低度清香白酒、赖氨酸生产加工产业链;五是以大豆种植业为基础的浸出油、豆粕深加工、精制色拉油、皂甙、低聚糖、维生素E产业链;六是以大鹅养殖业为基础的鹅肥肝、鹅羽绒、鹅血制药产业链;七是以肉牛养殖业为基础的屠宰加工、熟食品、皮革加工、牛骨牛血制药产业链;八是以生猪养殖业为基础的屠宰加工、熟食品、皮革加工、猪血制药、生物有机肥产业链。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实施“579”工程,大上生产加工型项目。即围绕“八大产业链”加大推进力度,五年内力争新上5个投资超亿元、7个投资超5,000万元、9个投资超1,000万元的项目。在项目开发上,一是坚持大投资原则。要上那些投资额度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目;二是坚持高效益原则。积极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三是坚持深加工原则。大力推进能够深度开发,拉伸产业链条的项目;四是坚持多就业原则。全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能够扩大就业岗位的项目;五是坚持可循环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把环保关,发展无污染,对生态建设有益的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友谊县食品工业园区用电、给水、交通设施要全部配套,绿化、亮化、美化设施基本完善。园区内企业从6家发展到15家。以大豆、大鹅、紫花苜蓿草、玉米、水稻等为原料的各类生产企业要形成规模,并具有较强的拉动和辐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围绕农畜产品开发积极申办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标志,努力打造地方品牌。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由3家发展到6家,使品牌产品打到省外、国外。大力发展节约型工业,努力发展作物秸秆加工企业,实现旧企改造,新企创优。

(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县商业物流中心,对现有物流行业及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发展经贸物流、邮政物流、个体物流业。规划建设物流贸易区,以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和信息处理为主体,拓宽物流服务领域,带动全县物流业加快发展。努力壮大旅游业。以开发“挹娄古王都、神奇北大荒”品牌为主题,强力推进以凤林古城为依托的古迹文化游,以庆丰乡、兴盛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以成富乡朝鲜族村为依托的民族风情游,以七星河湿地为依托的湿地风光生态游。采取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向上争取等措施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分期进行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对旅游业发展和文物工作,要专题制定规划,认真予以落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研发和策划等中介组织。努力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鼓励下岗职工和社区群众兴办餐饮、维修、托老、托幼、中介等社区服务网点。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推动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区安全、老年和儿童服务等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创办省级示范校一所,市级示范校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一所。加强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文化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人民群众文化体育参与率由15%提高到40%,争创省、市级文化事业先进文明单位。大力发展企业、社区、乡村、家庭文化,搞好文化下乡活动。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依法规范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广播电视平台,完成“村村通”工程,力争城镇入网率达到80%,农村入网率达到60%。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网络。加强县疾病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标准村、屯卫生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疾病和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防治与监测,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制度,37种法定传染病下降到250/十万以下。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u2030以内。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采取果断性措施对造纸厂、水泥厂等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对歌舞厅、餐饮、洗浴、汽车修理、洗车、农药销售等行业实行集中和规范化管理,净化、美化生活居住环境,提高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的参保为重点,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0%以上。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困难群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中介服务,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健全和规范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合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以创建“平安友谊”为载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乡镇“两所一庭”建设,建立农村以村组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犯罪预防、法制教育等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确保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的战略措施

(一)实施招商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从政策引导、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入手,积极为投资商创造有利条件,引进更多的客商来友谊投资兴业。一是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招商。依托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产业,积极开发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链条。二是围绕畜禽产品养殖加工项目招商。重点发展肉牛、生猪、大鹅养殖,围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加强公路建设,实施体育馆及文物展览馆建设工程,推进农田水利及环保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四是围绕资源深度开发项目招商。搞好煤炭、矿产品等资源及再生性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力争引资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全面开放。放开投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增强发展活力。立足农业、矿产等资源优势,研究确定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继续实行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和县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度,加强项目的督办落实。全力推进以对俄为主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步伐,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50万美元。不断开拓对外出口贸易市场,积极组织对日、韩等国及中东、欧洲等地市场的农畜产品出口,增加出口创汇额。出口企业数量比“十五”时期翻一番,达到8户,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长76.7%,年均增长12.1%。对外劳务输出人数由2005年的40人发展到400人。

(二)实施合作强县战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1、坚持资源共享,在产业发展上求合作。围绕县场各种资源优势,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有效发挥资源潜力、存量增力。一是围绕资源共上项目。密切加强与红兴隆农垦分局、友谊农场的合作,围绕大麦、大豆、水稻、小麦、玉米、肉牛、大鹅、生猪等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做到场有农副产品,县有加工企业。特别是从基地建设入手,充分利用农作物连片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有利条件,建立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围绕项目搞好调控。统筹县与农场经济发展布局,科学决策,调整区域内产业及产品结构,发展优势企业,壮大龙头项目。三是围绕存量齐抓改革。引导和支持分局、农场深化改革,盘活存量资产,使其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轨道。加速农场、县内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使人力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2、坚持项目齐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以友谊镇为龙头,加强交通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区域中心城镇。以建设乡、凤岗镇、庆丰乡等周边乡镇和村屯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县场联手,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卫星小城镇,进一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

3、坚持政策通用,在优化职能上求转变。提高现有政策的普及度、透明度、满意度,使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在立项、审批、融资等方面为管局、农场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为农垦企业提供信息、资金、人力、科技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优惠条件。

4、坚持机制联建,在利益协调上求一致。继续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项目合作制度,逐步建立政策监督、协调反馈机制,确保县、场、局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协调一致。

(三)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资因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普及,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科学氛围。科普工作的重点是面向青少年。通过中小学科技课、青少年课外活动,开展科普教育。通过科普之冬、科技大集普及农业适用技术。继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全县研发资金投入2010年达到1,000万元,政府科技投入5年累计达到200万元。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培养、引进、造就一批技术专家,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达到10名,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100名,专业技术骨干300名,造就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10名,科技人员结构更趋合理,人才数量和质量能够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兴城强县战略,强化城市的拉动效应

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扩大房地产开发,五年内计划开发住宅面积20万平方米,开发商服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新建和完善4个高标准、规范化住宅小区,有效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强社区建设,解决社区工作用房,改善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做到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提升社区档次,使社区成为聚民心、启民智、解民忧的有效载体。加强物业管理,对友谊镇内物业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物业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和监督物业公司规范经营、优质服务。争取在城镇北部修建污水处理厂,力争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完善友谊镇环状配水系统,达到日供水1万立方米。规划期内争取镇内所有道路全部硬化,地下排水管网铺设、城镇电网建设全部完成。在友谊镇南部建设垃圾无害处理厂,解决城市垃圾二次污染问题和废物重新利用问题。积极引导各乡镇村屯居民、外埠客商、人才向友谊镇集中,让农户进城、客商驻城、人才来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上述目标和措施落实到位,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良好的政风带动和促进全县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法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搞好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建设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