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03-10 09:40 来源:县发改局

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是全县“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对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友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依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中共中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家、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以及《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鸭山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友谊实际制定的,是指导友谊县“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回顾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兴场、强县”为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强县,努力建设生态环境最优县、全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新兴第三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招商强县、合作强县、科技强县、兴城强县“四大战略”,全力打造“五个平台”,促进“五个发展”,使得一个个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项项民生德政工程建成达效,惠泽百姓,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到2010年末,全县各项发展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1.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5亿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6.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678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亿元,比2005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46.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642万元,比2005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4%。

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原来的38.1:34.5:27.4调整为33.9:38.4:27.7。在一产方面,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85.5万吨,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2%。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布局已经形成。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肉牛、生猪等养殖业发展迅猛,相继建成万头肉牛、万头生猪等一批养殖基地,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畜牧业产值达到6.8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倍,年均增长15%。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二产方面,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新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北大荒龙垦麦芽友谊分公司、黑龙江晨谊麦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小麦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米业友谊分公司、芦花村米业、虹丰米业为龙头的水稻加工产业链;以合兴粮油米业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祥源、盛源、丰源油脂为龙头的大豆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牛业、鹅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北大荒南华糖业、九鼎酵母为龙头的甜菜加工产业链。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2家。2010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实现20.9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7倍,年均增长30.1%;利税总额实现1.7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倍,年均增长25.1%。在三产方面,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149万元,比2005年增长67%,年均增长10.8%,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03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42.3%。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凤林古城为重点的古迹文化游;以庆丰乡、兴盛乡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以朝鲜族聚居区为重点的鲜族风情游;以西蒿塘湿地为重点的湿地风光生态游和以友谊公园、博物馆、文体中心为重点的城市风光游。全县旅游观光景点不断增加,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县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县”。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9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3倍,年均增长18.2%。

3.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大幅度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0.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倍,其中,城乡基础建设投入30亿元,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修筑通乡、通村公路33条268.7公里,67个建制村全部实现水泥(沥青)路互通,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县与乡、乡与乡之间互通高等级路。种植各类树木270万棵,绿化870万平方米。同时县场双方采取向上争取、联合筹资等办法先后实施了主题公园、万吨水处理及管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民心工程,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使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县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最具发展潜力县”、“和谐可持续发展典型市(县)”。

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104元增加到13235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542元增加到11842元,比“十五”末期增长近1.1倍,年均增长1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生育有保障的合法权益。2010年末,全县实现新就业6360人次。其中新增就业5687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9人次。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700多名困难职工实现脱贫。福利机构由“十五”末期的4家,增加到8家,床位数由原来的160张增加到550张。初步形成以县社会福利院为中心,以民办敬老院为依托,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友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完成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任务,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完成了新中学建设和乡镇学校改造工程,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校网布局得到整合优化,我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双高普九先进单位”。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先后实施建设了博物馆、文体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活动室等一大批设施,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提升提供了载体保证。成功举办了“中华友谊满族寻根祭祖”、“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挹娄文化论坛”、“中华满族祭祖仪式”、“博物馆”、“文体中心”开馆庆典、“友谊杯乒乓球邀请赛”、“友谊之歌歌咏大赛”以及“青年歌手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文体交流活动,叫响了品牌,聚集了人气,极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负增长。同时,卫生、广电等事业得到长足进步,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亮点纷呈。完善了司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两所一庭工程建设,对全县10个乡镇派出所、司法所,以及兴隆镇和庆丰乡法庭进行了新建,在改善办公条件同时,完善了相关配套附属设施。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工作任务,依法治县进程进一步加快,群众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各类信访案件得到积极稳妥处理,信访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优胜单位。以煤矿为重点,不断加大各领域的安全投入和管理力度,安全稳控能力大幅提升,并保持了连续四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全县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全县百姓安居乐业。我县相继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省“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先进县”、“无毒县”。

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科技贡献率不高,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型、原字号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安、居、乐、业、医、教、行等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能力较弱等等。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1.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期间,我县加快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较为有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外部需求收缩,客观上形成了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推进机制,为我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县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并出台了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农村城镇化改造等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

2.严峻挑战

“十二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全局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与我县自身发展滞后叠加在一起,都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深度调整的压力长期存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需萎缩局面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进入艰难调整过程,形势不荣乐观,也给我县扩大开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是地区间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十一五”末期,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市要赶超晋位,加快实施“五区一城”发展战略,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工作目标。这一跨越性发展定位,将对各县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各县区必将在完成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的前提下,立足高位发展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大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之“十一五”时期,周边县区呈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和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业已形成。因此,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市各县区势必在加深区域合作的同时,相互赶超,竞相发展,区域竞争也将变得更为激烈。

三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更加紧迫。目前,我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要加快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必须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未来五年,既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要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制约。

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压力仍然突出。当前,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必须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上采取新举措。

总的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我们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更加奋发图强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今后五年我们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五区一城”战略和“八个重点抓”工作部署,围绕“一个目标”(富民、兴场、强县、赶超跨越晋位),按照“四区一城”的定位(全国现代大农业引领区,全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区,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区,园林生态城),完善“五个平台”(项目建设平台、县场共建平台、新兴产业平台、优良民生平台、工作保障平台),努力建设“实力、宜居、魅力、幸福”新友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加速发展。将科学发展、加速发展作为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将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民生优先,推动共享发展。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如公厕建设改造、大市场建设、公墓建设、危房改造、城乡道路改造、过铁路涵洞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让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坚持县场局共建,推动合作发展。将完善共建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作为推动友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县场局三个积极性,加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合作共建,推动友谊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驱动,推动改革发展。将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创新型县区。

——坚持节能环保,推动绿色发展。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抓好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绿色、清洁生产和消费,建设生态文明,切实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功能提升,推动配套发展。将旅游业开发作为一项壮大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系统工程来抓,以开发精品旅游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和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从而形成产业优势。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基地,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国家东部地区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和生态屏障。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实现“实力、宜居、魅力、幸福”新友谊的目标,使友谊成为总体经济实力雄厚、体制机制完善、优势和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越、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强县、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优化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的时期。力争用5年时间,使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一五”基础上再翻一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坚实基础。围绕加速发展、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及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全市建设“五区一城”和我县建设“四区一城”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GDP达到56000元,年均增长20%;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保持170万亩,粮豆总产量达到100万吨。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居民消费逐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工业升级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三次产业比重力争实现20:48: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主体功能区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达到80%。

——支柱产业得到新提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壮大产业集群,结合三年项目大会战,重点发展壮大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畜禽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链,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使工业这一支柱产业更加壮大。“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0项。

——民生改善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400元和19100元,分别年均增长12%和1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新加强。国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断降低,农业灌溉水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u2030以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耕地保有量1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9%。

——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紧紧依托友谊特有的“五地文化”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和深度开发,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友谊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将友谊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景区风格独特、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名县”,并将友谊镇建设成为宜商、宜居、宜游的魅力之城。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区域功能定位

依据友谊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根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区域功能的划分,确定友谊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四区一城”。

(一)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及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打造全国现代大农业引领区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友谊农场大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合力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引领全国现代大农业发展。主要任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产出率,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力争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8%,农业科学成果转化率达到95%,粮豆总产力争达到100万吨。

(二)依托丰富农副产品资源及较好的产业基础,打造全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及处于三江平原腹地区位优势,依托现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技术,发展壮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使其不断深化延伸,全力将我县两大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的示范区。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友谊县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培育壮大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畜、禽产品加工六条大产业链,全力打造绿色、精深加工体系,加快推进其向产业集聚和项目集群方向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全省形成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依托独特的“五地文化”资源及初步形成的发展框架,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

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我县“五地文化”资源优势,以开发“挹娄古王都、神奇北大荒”品牌为主题,通过科学整合,合理运作,全力将我县打造成全市“挹娄古王都,神奇北大荒”核心区域。主要任务:推进“一心三区”格局建设。即:打造一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整合发展一个现代农业观光游览区域;开发建设一个满源文化游览区域;推进实施一个山水风光休闲游览区域。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文化与产业的互相交融,文化与城乡发展的多元结合。争取2020年把友谊建设成设施完备、服务良好、特色鲜明,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

依托良好的地缘、交通、人文、资源等优势,打造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区

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我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依托友谊便捷的交通条件及愿意为“第二故乡”建设作贡献的广大支边青年、知识青年资源优势,通过规划统领,政策扶持,将我县打造成为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主要任务:积极发展物流业。“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时间重点打造“三个中心”及形成“一个服务网络”。一是整合商贸中心至麦芽厂延线的铁路专运资源,发挥中心辐射和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等优势,建设一个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主的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周边各专业市场聚集区域形成。二是整合现有工业企业运输等资源,建设一个以服务工业园区为主的工业物流配送中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是整合兴隆镇铁路专运资源,依托兴隆镇农产品园区,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中心。四是支持各乡镇及重点村发展服务于农业为主的仓储及粮食物流业,形成以县城为主导,以乡镇和重点村为辅助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物流网络。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友谊县文体中心、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种商贸活动。大力举办春交会、秋贸会等大型经贸交易活动,开办期货市场、农副产品拍买市场以及举办各种特色交易市场。引进温州模式,发展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使友谊镇变成一个大集市,成为整个三江平原的货物集散地。

(五)围绕城镇总体布局,加快提升城镇功能,将友谊镇打造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园林生态城

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友谊镇被列入全省百镇建设计划和农场实施撤站建区的良好契机,切实抓好新城区建设及旧城区改造,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将友谊镇打造成汇集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要素的实力雄厚、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宜商、宜居、宜游的魅力之城。主要任务:重点抓好“一轴两城”建设工作,即:以“北二道街”为轴心,打造核心商务服务区域;扎实推进新旧两大城区建设,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及城市品位,力争到2020年,友谊镇城区面积和人口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成为全省旅游名镇,双鸭山东部最佳人居城市。

四、“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坚定不移地抓招商上项目,积极发展工业经济,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不断壮大友谊实力。

一是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坚持“依农建工”、“以工促农”,突出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科技型、财源型、环保型,对产业拉动力强的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链条,即: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精制米、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稻壳燃料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水稻加工产业链;以玉米种植为基础,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有机酸、化工醇、聚谷氨酸、纤维素乙醇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大豆种植为基础,发展大豆蛋白、大豆粉、豆奶、磷脂、卵磷脂、低聚糖、维生素E等精深加工产品的大豆加工产业链;以甜菜种植为基础,发展酵母、味素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甜菜加工产业链;以畜牧业养殖为基础,发展婴儿配方奶粉、酸奶、奶酪、乳清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和发展分割冷鲜肉、各类熟肉精品及血液蛋白粉、皮、毛、骨等综合利用产品的畜牧业产业链;以禽类养殖为基础,发展分割冷鲜肉、各类熟肉精品及皮、毛、骨、羽绒等综合利用产品的禽类产业链。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力度。继续实施领导带头招商、全民招商、政策引导和以商招商等措施,举全县之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主攻方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靠大联强,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把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招引到友谊县来投资办企。着力抓好立县型、财源型大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引进2-3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项目。

三是强化载体建设。加快食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引资政策,增强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强企业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研发核心技术,创造自主知名品牌;强化服务与管理,搭建优良的融资、服务平台,将食品工业园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精深加工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力争5-6年入驻企业数达到园区总入驻企业数的70%。重点推进投资15亿元的果蔬杂粮加工项目、投资10亿元的黑龙江东北大自然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稻谷加工项目、投资4.7亿元的大豆深加工及分离蛋白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四要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加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

(二)坚定不移地抓好合作共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打造全国现代化大农业引领区,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友谊农场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紧紧围绕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整体素质、物资装备水平、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是推进县场共建。支持农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场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北大荒集团公司等大型农场企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发挥农场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扩大农机服务范围,增强国有农场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县场共建范围和领域,推进县场共建提档升级。

二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将我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要提高粮食产能和优质高效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注重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使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高。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现有小型水库实施续建及配套建设,2015年,干流主要河段堤防洪标准要达到50年一遇;对两处万亩以上灌区渠道进行维护、改造;对小黄河、黑鱼泡及三环泡等滞洪区的小型供水工程进行续建和加固改造;对已有排灌干渠上的小型拦蓄工程进行加固维护,新建部分小型拦蓄工程,增加供水能力。大力推广农田灌溉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水稻采用旱耙、旱旋耕作技术以及先进灌溉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大力提倡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作农田灌溉用水。

四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育种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和完善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品种改良中心,农作物基因保护中心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中心,加强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林木种苗和饲料草种基地建设。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建立集约型、观光型、绿色特色型、生态旅游型和外向型等五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种养业机械化,加快发展高科技农机装备,加快先进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组建农业机械作业合作社、机械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搞好现代农机作业区建设,集成配套运用各类农机、农艺措施,提高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六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工伤、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支持农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引导农民建设新型节能住宅。实行以奖促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5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村使用清洁能源达到60%。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新兴产业培育,深度开发“五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不断增添友谊魅力

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施旅游牵动战略,突出“五地文化”特色,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依托“五地文化”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合理运作,全力打造全市“挹娄古王都,神奇北大荒”核心区域,一要打造一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五地文化为底蕴,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核心,以魅力独具、功能齐全园林生态城为依托,把友谊镇倾力打造成贯穿各种旅游要素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其打造成省级旅游名镇。二要整合发展一个现代农业观光游览区域。以中苏友谊文化,北大荒文化,拓荒文化,知青文化为底蕴,以大农业旅游为核心,配套发展民俗旅游区域。三要开发建设一个满源文化游览区域。以凤林古城遗址等大遗址文化为底蕴,以打造满源祭祖圣地为核心,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配套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区域。四要推进实施一个山水风光休闲游览区域。以西蒿塘地、“两湖一园”山水资源和大遗址文化为依托,以打造山水、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景区为核心,配套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行业为一体的旅游区域。力争到2015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群,合理布局,形成快捷高效、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三江平原腹地重要物流网络。“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个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主的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一个以服务工业园区为主的工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中心。形成以县城为主导,以乡镇和重点村为辅助的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物流网络。

三是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要结合友谊镇新城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不断提升商贸服务行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提高我县传统商贸、餐饮等行业。大力推进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鼓励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等民生服务业快速发展。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家庭工业和专业务化市场,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使友谊镇处处都是市场,变成一个大集市,成为整个三江平原的货物集散地。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心城镇建设,提升基础功能,打造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区,不断提高友谊镇宜商宜居水平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十二五”时期,通过科学合理修编友谊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友谊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配套、人口集聚、服务优良、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城镇中心西移的总体思路,合理划分城镇功能区域,采取县场合作、政策引导等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全力提升城镇功能及城市品位,将友谊镇打造成为宜商、宜居、宜游的园林生态城。

二是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的保障和先导作用,科学有序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第二水源地,建设规模为7000立方米/日,与原有水源配套供水;新建配水管网20KM,与原有配水管网形成环状网络,完善城镇的供水设施;规划新建配套排水管网35KM,与原有排水管网形成排水网络,完善城镇的排水设施;规划新建七个垃圾转运站,与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完善城镇的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新建一座大型供热锅炉房,供热能力为140MW,集中供热负荷面积为15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换热站17座,新建供热配套管网4KM,与原有供热管网形成供热网络。完善城镇的供热设施。在园林绿化设施方面,“十二五”时期,规划新建两座公园,建设规模为30公顷;沿工业用地及铁路用地建生产防护绿地,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体系;城市主干道相应加大绿化面积,每条道路的树种和形式应各具特色,做到“一路一品,一路一景”,形成友谊镇独特的风景线。到“十二五”期末,干道绿地率要大于25%,支路绿地率大于20%,城镇园林绿化设施基本完善。

三是加快旧城区改造。规划壮大三条重点街区。依托西二路现有的博物馆、文体中心、友谊公园等良好基础,通过强化审批,强力推进图书馆、游泳馆、特色街等项目在此区域实施建设,全力打造我县文化休闲区域。依托西一路现有的餐饮业基础,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引导,把西一路改造以特色美食(小吃一条街)为主的餐饮服务区域。依托友谊路现有的娱乐等资源,通过规范管理,全力打造休闲娱乐区域。合理规划专业市场,促进市场区域聚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将有条件的各主要干道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区域。依托拟建设的两大物流中心,精心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农药化肥、建筑装饰材料、汽配中心等专业市场聚集区域形成。扩大和改善现有农贸市场规模及环境,带动周边与之密切相关的水果、蔬菜、食品批发等行业聚集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园区提供科技、仓储、运输、金融、信息等专业配套服务,打造现代商务平台。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城镇人口西移。通过房地产开发性补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调节等更加灵活的方法,促进旧城区加快改造,特别是棚户区人口转移。“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7处多层和高层综合住宅小区,真正达到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土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之目的。

四是加快提升社区服业功能。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推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连锁化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民生改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和服务发展方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标准化学校及公办幼儿园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改建公办幼儿园10所,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7%、99.1%,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8%以上。

二是积极扩大城乡就业。积极拓宽就业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建立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完善落实就业指导、金融服务、企业孵化等政策措施,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高院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功能一体化工程,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办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遗留问题。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四是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全面推进 “惠家工程”,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人口、计划生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大投入,改善就医条件,努力培育名医名院。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监测与预防控制。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推进“亿万农民健康行动计划”,完成县级卫生服务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到2015年,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率达到100%,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冶愈率达到85%,婴儿死亡率继续保持在零的水平,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

六是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打造全省生态先进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七是积极发展文化传媒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加强阵地建设,奠定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高清数字化播出,促进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深入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激发发展活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十二五”时期的各项任务非常繁重,要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需要强化战略保障。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地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最积极地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政治保障、人才保障。

(一)加强党的建设,为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八个能力”,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民主法制保障作用,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形象,激发创业活力,鼓足创业干劲,为友谊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强改革攻坚,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深化改革放在首位,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整合资源,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增加企业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非公经济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扩大非公经济规模,壮大非公经济实力。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实现基本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金融生态,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方式,积极推进价格、房地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

(三)加强教育培养,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把发展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四区一城”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结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国内外创新型人才,重点引进在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起带头作用的创新型人才。

(四)加强合作共建,为发展提供内外合力

一是密切省内合作。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构建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招商引资同步的发展机制,完善经济区之间及内部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同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与兄弟市、县共同发展商贸、物流行业。二是加强国内合作。广泛开展与东南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省外资本和人才参与我县“四区一城”建设,形成“南联北合”的开放格局。三是拓展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三江平原腹地中心区位的优势,积极开展对俄、对韩日、对欧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致力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层次,扩大地产品贸易规模,做大做强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产业。

(五)加强社会管理,为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作用。建立危机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性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进“平安友谊”建设,加强政法基础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非法活动。全力抓好道路交通、森林和城乡防火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文化建设,为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充分发挥“五地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场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广泛弘扬“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

(七)加强项目落实,为发展提供物质载体

“十二五”期间共规划了在建和拟建项目197项,项目总投资174.3亿元。其中:农业建设项目16项,项目总投资5.5亿元;林牧业建设项目32项,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工业建设项目51项,项目总投资84.7亿元,旅游基础设施项目15项,项目总投资7.5亿元;商贸、物流项目3项,项目总投资1.2亿元;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80项,项目总投资65亿元。我们只有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抓好上述项目的开工建设、达产达效,才能确保我县“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